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热科学学报)为1992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英文期刊,发表能源、动力、环境等学科方向的实验、数值和理论研究的高质量文章,聚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燃烧、储能、太阳能等多个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现为双月刊。被SCI、EI、Scopus、CSCD等多个数据库收录。

查看更多
202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 全选
    |
  • JI Zhishi, ZHANG Hanqing, WANG Pei
    摘要 ( ) PDF全文 ( )    2025, 34(2): 337-351. https://doi.org/10.1007/s11630-024-2075-0 CSTR: 32141.14.JTS-024-2075-0
    为实现含氢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对系统影响,重点研究了掺氢燃气轮机与电解槽协同的运行模式。建立了储氢蓄热混合储能方案和电-氢-冷-热转换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预测和反馈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并用误差惩罚系数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此外,氢能交易和阶梯碳交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指导多个典型场景下含氢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敏感性分析表明,掺氢比和阶梯碳基价是平衡系统运行成本和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 WANG Tianze, XU Jinliang, ZHENG Haonan, QI Jianhui
    摘要 ( ) PDF全文 ( )    2025, 34(2): 352-373. https://doi.org/10.1007/s11630-025-2091-8 CSTR: 32141.14.JTS-025-2091-8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可由多种能源驱动,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为了帮助用户获得比预设压缩机效率的文献更准确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模型,在压缩机的性能、尺寸和功率WC、入口温度Tin、入口压力Pin 和压力比ɛ等参数之间建立联系。压缩机的特征尺寸lc、叶型损失Yp和叶顶间隙损失Ycl 都与WC的幂成正比,幂值分别为 0.5、-0.075 以及 -0.5~0。压缩机等熵效率ηtt随着WC的增加单调递增,且效率曲线逐渐平缓。当压缩机转速取运行工况对应的最佳值而非3000 r/min时,压缩机效率有所提高,且压缩机效率-功率曲线更加平缓。当PinTin接近临界点时,压缩机效率增加。当ɛ增加时,压缩机效率呈抛物线分布,这种分布形式是由级内损失变化与叶片压力分布两因素共同导致的。由于各损失项的占比对压缩机功率不敏感,因此压缩机效率与温压参数的关系在全容量范围内相对稳定。压缩机效率图有助于估算系统性能,而不可逆损耗和特性长度的比例法则以及恒定标准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容量压缩机的特性。
  • YUAN Shaoke, LI Peijing, JIAO Fan, LI Yimin, QIN Yuanlong, HAN Dongjiang, LIU Qibin
    摘要 ( ) PDF全文 ( )    2025, 34(2): 374-388. https://doi.org/10.1007/s11630-025-2017-5 CSTR: 32141.14.JTS-025-2017-5
    随着可移动装置的广泛应用以及分布式发电规模的扩大,传统能源供给模式面临挑战,而甲醇在线重整制氢耦合低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因高效便捷、环保安全、紧凑灵活、易于小型化等优势在分布式发电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使用外部热源的情况下燃料原位重整制氢耦合PEMFC发电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甲醇的高效利用和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为移动装备和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主要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系统最佳水醇比在1.15-1.25之间;通过余热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余热利用效率为72.60%;通过系统集成,系统余热和PEMFC废气的化学能得到有效利用,驱动燃料热化学转化,在设计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和㶲效率分别为44.59%和39.70%。该研究为燃料热化学制氢与燃料电池耦合发电的高效集成系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揭示了甲醇制氢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互补利用的优势。
  • FU Shen, TANG Xin, LIU Penghui, LI Guiqiang
    摘要 ( ) PDF全文 ( )    2025, 34(2): 389-399. https://doi.org/10.1007/s11630-025-2094-5 CSTR: 32141.14.JTS-025-2094-5
    热力学循环路径决定着热电转换工作过程与效率,热再生电化学循环(TREC)所有工作过程中均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对TREC热力学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从而致使TREC热电转换特性与传统的埃里克森循环相比偏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TREC进行了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并针对有限时间、有限热源、无限时间、无限热源等多种实际情况建立了热力学过程描述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实际运行过程与理想分析方法不协调所产生的性能数值偏差,及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系统实际运行时间短于理想平衡所需时间时,应采用有限分析方法。若此时使用无限分析方法则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偏差的大小与运行时间直接相关,而当运行时间达到平衡时间的80%时,这种偏差可控制在2%以下。 热源对系统运行阶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衡时的温度和温度平衡速率上。 这种影响与热电容成正比,也与系统性能成正相关。 因此,为了提高系统性能,建议选择热容与系统热容比较高的高/低温热源,并且等压吸放热阶段的时间应略微超过系统平衡所需的时间。
  • LIU Xiaomin, WU Qingbai, LI Jinping, Vojislav NOVAKOVIC
    摘要 ( ) PDF全文 ( )    2025, 34(2): 400-412. https://doi.org/10.1007/s11630-025-2082-9 CSTR: 32141.14.JTS-025-2082-9
    PV/T系统可以同时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其在太阳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在兰州进行的详尽实验分析,评估了一种微型热管(M-HP)PV/T系统的效能。为了提高M-HP-PV/T系统的性能,研究对比了每日和全年最佳倾角。温室内的系统表现出平均电能转换效率(PCE)为12.32%和热能转换效率(TCE)为42.81%。外部环境中的系统则记录了平均PCE和TCE分别为12.99%和21.08%。为了进一步理解系统的运行结果,通过整合实验数据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观察结果吻合良好。每日最佳倾角的平均太阳辐照度为728.3 W/m2,全年最佳倾角为29°,其平均太阳辐照度为705.6 W/m2。温室内外最佳角度的年平均总功率分别为 448.0 W和398.7 W。温室外和温室内最佳角度的年平均总效率分别为40.8%和56.9%。温室内的总功率降低了49.3 W,而温室内的总效率提高了16.1%。

征稿通知

专刊专栏

友情链接

ISSN: 1003-2169

CN:11-2853/O4

热科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