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 全选
    |
    工程热力学
  • JI Zhishi, ZHANG Hanqing, WANG Pe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含氢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平抑新能源出力波动性对系统影响,重点研究了掺氢燃气轮机与电解槽协同的运行模式。建立了储氢蓄热混合储能方案和电-氢-冷-热转换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预测和反馈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并用误差惩罚系数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此外,氢能交易和阶梯碳交易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指导多个典型场景下含氢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敏感性分析表明,掺氢比和阶梯碳基价是平衡系统运行成本和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 WANG Tianze, XU Jinliang, ZHENG Haonan, QI Jianhu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循环可由多种能源驱动,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为了帮助用户获得比预设压缩机效率的文献更准确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模型,在压缩机的性能、尺寸和功率WC、入口温度Tin、入口压力Pin 和压力比ɛ等参数之间建立联系。压缩机的特征尺寸lc、叶型损失Yp和叶顶间隙损失Ycl 都与WC的幂成正比,幂值分别为 0.5、-0.075 以及 -0.5~0。压缩机等熵效率ηtt随着WC的增加单调递增,且效率曲线逐渐平缓。当压缩机转速取运行工况对应的最佳值而非3000 r/min时,压缩机效率有所提高,且压缩机效率-功率曲线更加平缓。当PinTin接近临界点时,压缩机效率增加。当ɛ增加时,压缩机效率呈抛物线分布,这种分布形式是由级内损失变化与叶片压力分布两因素共同导致的。由于各损失项的占比对压缩机功率不敏感,因此压缩机效率与温压参数的关系在全容量范围内相对稳定。压缩机效率图有助于估算系统性能,而不可逆损耗和特性长度的比例法则以及恒定标准分析有助于理解不同容量压缩机的特性。
  • YUAN Shaoke, LI Peijing, JIAO Fan, LI Yimin, QIN Yuanlong, HAN Dongjiang, LIU Qibi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可移动装置的广泛应用以及分布式发电规模的扩大,传统能源供给模式面临挑战,而甲醇在线重整制氢耦合低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因高效便捷、环保安全、紧凑灵活、易于小型化等优势在分布式发电领域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使用外部热源的情况下燃料原位重整制氢耦合PEMFC发电的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甲醇的高效利用和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为移动装备和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主要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系统最佳水醇比在1.15-1.25之间;通过余热的梯级利用,提高了系统的热力学性能,余热利用效率为72.60%;通过系统集成,系统余热和PEMFC废气的化学能得到有效利用,驱动燃料热化学转化,在设计工况下,该系统的发电效率和㶲效率分别为44.59%和39.70%。该研究为燃料热化学制氢与燃料电池耦合发电的高效集成系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揭示了甲醇制氢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互补利用的优势。
  • FU Shen, TANG Xin, LIU Penghui, LI Guiqia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力学循环路径决定着热电转换工作过程与效率,热再生电化学循环(TREC)所有工作过程中均伴随着热量的变化(吸热或放热),对TREC热力学状态具有较大的影响,从而致使TREC热电转换特性与传统的埃里克森循环相比偏差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TREC进行了系统的热力学分析并针对有限时间、有限热源、无限时间、无限热源等多种实际情况建立了热力学过程描述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深入探讨了实际运行过程与理想分析方法不协调所产生的性能数值偏差,及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系统实际运行时间短于理想平衡所需时间时,应采用有限分析方法。若此时使用无限分析方法则会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偏差的大小与运行时间直接相关,而当运行时间达到平衡时间的80%时,这种偏差可控制在2%以下。 热源对系统运行阶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平衡时的温度和温度平衡速率上。 这种影响与热电容成正比,也与系统性能成正相关。 因此,为了提高系统性能,建议选择热容与系统热容比较高的高/低温热源,并且等压吸放热阶段的时间应略微超过系统平衡所需的时间。
  • LIU Xiaomin, WU Qingbai, LI Jinping, Vojislav NOVAKOVIC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PV/T系统可以同时将太阳辐射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其在太阳资源丰富的中国西北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在兰州进行的详尽实验分析,评估了一种微型热管(M-HP)PV/T系统的效能。为了提高M-HP-PV/T系统的性能,研究对比了每日和全年最佳倾角。温室内的系统表现出平均电能转换效率(PCE)为12.32%和热能转换效率(TCE)为42.81%。外部环境中的系统则记录了平均PCE和TCE分别为12.99%和21.08%。为了进一步理解系统的运行结果,通过整合实验数据构建了一个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观察结果吻合良好。每日最佳倾角的平均太阳辐照度为728.3 W/m2,全年最佳倾角为29°,其平均太阳辐照度为705.6 W/m2。温室内外最佳角度的年平均总功率分别为 448.0 W和398.7 W。温室外和温室内最佳角度的年平均总效率分别为40.8%和56.9%。温室内的总功率降低了49.3 W,而温室内的总效率提高了16.1%。
  • CHEN Liang, WANG Lu, WANG Xinyi, ZHANG Bo, LI Zhe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作为一种可回收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载体。新型水蒸发产电技术前景广阔。但是,目前缺乏对产电性能的评估标准,缺乏系统性的水蒸发产电原理。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新型水蒸发产电原理的湿热空气能量转换热力学分析方法。首次通过有效能和参数计算分析了新型水蒸发产电的最大可用能量。研究发现,差异越大,可用能量越高。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索产电器件的材料、结构组成和结构参数,进一步阐明了产电原理。此外,还研究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产电性能的影响。温度的升高可以有效地提高产电器件的输出电性能。基于三氧化二铝纳米颗粒的水蒸发产电器件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高于2.5V和150nA。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了相关的应用策略,为绿色能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
  • Sayantan MUKHERJEE, Paritosh CHAUDHURI, Purna Chandra MISHRA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ybrid nanofluids are known for their attractive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potential. This study thorough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particle mixing ratios on the thermophysical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MgO-SiO2/water hybrid nanofluid. The mixing mass ratio (MR) of MgO:SiO2 was systematically altered including ratios of 100:0, 80:20, 60:40, 50:50, 40:60, 20:80, and 0:100 at a fix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of 0.01% in volume. Experimental assessment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were conducted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25°C–50°C at 5°C intervals.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measured by analysing sonic velocity of sound in nanofluid medium. Viscosity was determined by Ostwald viscosity apparatus.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examine the influence of mixing ratio and temperature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o guide future applications.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substantial influence of MR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enhancements within the hybrid nanofluid.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exhibit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emperature elevation, with the hybrid nanofluid at MR=60:40 and 50°C displaying the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 enhancement at 20.84% compared to water. In contrast, viscosit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ith MR=50:50 at 50°C showing the maximum viscosity increase at 5.06% compared to water. New data-driven correlations for precise prediction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viscosity of hybrid nanofluid have been propo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ixing ratio had a more pronounced impact than temperature elev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economic analysis concludes that MR=60:40 is an optimal, economical and sustain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peak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 储能
  • MA Rui, GUO Jiamin, WANG Zilong, WANG Fe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应对新能源和余热回收的间歇性挑战,并解决相变材料的腐蚀和过冷问题,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开发并研究了一种中温相变胶囊(PCC)。对所开发的 PCC 进行了 150 次热循环稳定性测试以评估其性能,结果表明胶囊表面保持完好,没有泄漏迹象。采用焓-孔隙度法结合流体体积法建立了一个数值模型,以模拟具有两种结构的胶囊中的相变过程:一种是具有中央空腔的胶囊,另一种是具有顶部空腔的胶囊。结果表明,当使用 304 不锈钢作为两种结构的壁材时,中心空腔的 PCC 熔化速度比顶部空腔的快 28.3%。当使用不同材料作为壁材时,聚四氟乙烯(PTFE)制成的 PCC 熔化速度比 304 不锈钢制成的胶囊慢 22.1%。相反,改性聚四氟乙烯 PCC 的熔化速度比不锈钢制成的 PCC 快 15.2%。此外,在使用不同直径的 PCC 时,直径为 24 毫米和 16 毫米的聚四氟乙烯和不锈钢基 PCC 完全熔化的时间差分别为 118 秒和 66 秒,这表明时间差随胶囊直径的减小而减小。
  • 传热传质
  • WANG Yifan, SUN Xiaoxia, KANG Huifang, MA Xinglong, ZHANG Tao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接触热阻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接触传热指标,是传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能源、航空航天、电子封装、低温制冷等领域,可以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满负荷性能、功耗甚至生命周期。因此,增强界面传热和抑制接触热阻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阐述了热接触热阻的概念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方法。在回顾了现有的接触热阻测量方法和表征界面形态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接触热阻的理论基础,包括接触界面的二维数学特征以及量化接触热阻的理论和经验模型。然后阐述了热、力、几何对于接触热阻的影响。在宏观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现有的抑制接触热阻的方法,重点回顾了聚合物复合热界面材料和填充高导热填料的金属界面材料以及新材料的开发方法。
  • ZHANG Bowei, JIANG Kun, ZHANG Jie, JIN Hu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纳米能源领域,研究纳米受限水的比热容和配位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受限水的能量特性和微观结构。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温度范围:600-700 K,压力范围:217.76和250 atm,碳纳米管直径范围:0.949-5.017 nm)受限在碳纳米管中跨临界水分子的定容比热容和配位数。结果表明,在临界点附近,纳米受限水的定容比热容低于体相水的定容比热容;随着温度和碳纳米管直径的增加,水分子的能量波动呈现饱和式增加的趋势,温度的饱和点为650 K(对比压力=1时)和660 K(对比压力=1.15),碳纳米管直径的饱和点约为2 nm;纳米受限水的拟临界温度与体相水相同,且随对比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碳纳米管直径的增加,会导致纳米受限水的配位数迅速增加,并在碳纳米管直径约为2 nm时达到饱和状态。本文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纳米受限水在临界点附近的能质特性,可为纳米受限水的临界相变研究提供指导。
  • LI Xunfeng, YAN Hao, ZHAO Shu’nan, CHENG Keyong, CHEN Junlin, HUAI Xiula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涡轮叶片材料光谱发射和反射特性以及燃气光谱吸收和发射特性,建立了涡轮叶片三维复杂逆向蒙特卡罗模型,分析了辐射温度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减小探头到目标表面的距离可以减少燃气环境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高目标表面的温度和发射率可以提高测量精度;目标表面的双向反射特性变化对辐射温度测量精度的影响很小,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可将叶片视为漫反射体;温度测量精度会随着燃气温度、总压和 水蒸气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目标表面的表观发射率与动叶表面温度测量精度成反比。
  • JIANG Yuguang, QI Yongjian, WANG Leqing, LIN Yong, FAN We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超声速飞行过程中,超燃冲压发动机面临着极端的热环境,这对发动机的冷却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采用碳氢燃料的再生冷却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其中碳氢燃料通过微通道(200微米至3毫米)流动换热以吸收燃烧产生的热量。由于机载碳氢燃料严格受限,传热恶化和超温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在本文中,引入了具有交错侧隙的微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研究,以强化换热。与直线通道和带有直线微肋的通道相比,交错侧隙能够减轻局部低速区域并强化纵向和横向的涡流,换热效果显著增强。较大的肋高通过更强的侧隙效应强化传热,但代价是更大的压降损失。综合换热因子ηh/H=0.1的情况下为最优,与直线通道相比提高了204.5%。当肋间隔过小或过大时,其性能接近直线通道。综合换热因子ηL/p=100的情况下为最优,与直线通道相比提高了212.9%。已知微肋的几何形状改进,即交错侧隙微肋,能够诱导额外的横向涡流,更有效地改善换热性能。本文的研究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冷却结构设计提供了支持。
  • LU Weiqin, LI Zhihan, TANG Xueyu, LIU Dinghe, KE Xiwei, ZHOU Tuo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管式移动床热交换器在高效稳定地从高温颗粒物料中回收显热方面具有固有的优势。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CFD-DEM的可行且实用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针对操作参数对列管式MBHEs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这些参数包括入口颗粒温度(范围从500到700℃)、管壁温度(范围从50到250℃)和颗粒下降速度(范围从0.5到12 mm/s)。分析表明,热辐射和气膜导热主要支配颗粒-流体-管壁系统的传热过程,共同贡献了管壁总热流的大约90%。结果表明,提高入口颗粒温度和降低管壁温度通过增大温差来增强传热。更有趣的是,随着颗粒下降速度的增加,管壁总热流表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包括上升阶段、下降阶段和稳定阶段。此外,模拟尝试表明,最大化管壁总热流的最佳下降速度范围在1.3-2.0 mm/s之间。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操作参数对传热结果的精确影响机制,而且为MBHE系统中传热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 XING Meibo, DENG Qiao, ZHANG Cancan, ZHANG Ni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研究了环保型制冷剂丙烷(R290)与多元醇酯(POE)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溶解度参数、扩散系数、结合能和径向分布函数。季戊四醇酯(PEC)作为 POE 的代表成分,探讨了其链长对 PEC/R290 相互作用的影响。溶解度参数的差异表明,随着季戊四醇酯链长的增加,季戊四醇酯和 R290 更易混溶,当链长超过 8 个单位时,两者的溶解度趋于平稳。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季戊四醇酯的同分异构体与R290的溶解性也不相同。此外,PEC 的存在会降低 R290/润滑剂混合体系中 R290 的扩散系数,平均降低 20%。研究还发现,范德华力在 R290/PEC 系统中占主导地位。最后,建立了考虑到各种实际成分的POE22润滑油混合模拟模型,结果表明,R290在POE润滑油中的溶解度受到基础油和添加剂的成分和比例的影响。
  • 气动
  • HU Haojie, JIN Donghai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中,通流计算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计算精度依赖于损失、落后角模型。而叶尖间隙对落后角分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保留升力系数来反映。为给出较为准确的落后角模型,本文基于机器学习方法,从带间隙叶栅数据库中训练得到落后角的展向分布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对16个不同几何的带间隙叶栅在不同工况下计算得到数据库。引入叶栅几何参数作为特征工程,使用K近邻算法对保留升力系数的展向分布进行预测,结合保留升力系数和传统模型得到落后角分布。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中对保留升力系数的预测置信度达到81.02%,平均绝对误差为1.32%。并且模型对不同间隙下叶栅落后角的展向分布趋势预测结果与叶栅试验一致。与数值模拟结果相比,预测置信度为75.23%,平均绝对误差为1.74%。
  • LIU Yunfeng, YAN Han, DU Wei, ZHANG Hongtao, LI Yufeng, WEN Fengbo, ZHOU Xu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部分叶片阻尼器(PSC)可有效提高叶片的固有频率,但会导致气动性能的下降。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数值方法对两种仿生结构拉筋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a)海豹胡须仿生结构(HSW)和b)沟鲹仿生结构(ABS)。通过求解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并采用SST湍流模型开展数值分析。本研究对传统拉筋与无拉筋叶栅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察了椭圆形拉筋对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拉筋诱导的涡结构主要出现在叶片吸力面,并可分为三类主要涡流:上部涡、下部涡和尾部涡。其中,上部涡和下部涡是气动损失的主要来源。与传统椭圆形拉筋相比,ABS拉筋使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0.11%,质量流量提高了0.41%;而HSW拉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气动参数的波动,但其总压损失系数增加了0.10%,质量流量降低了0.20%。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仿生拉筋导致气动性能差异的具体原因。
  • ZHANG Lei, FENG Xueheng, YUAN Wei, CHEN Ruilin, ZHANG Qian, LI Hongyang, AN Guangyao, LANG Jinhua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损失模型的选择对一维平均流线分析中获得离心压缩机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本文基于Augier、Coppage和Jansen提出的经典损失模型,提出了一套优化的损失模型。讨论了在NASA低速离心压缩机(LSCC)的22-36 kg/s质量流量下,由三套模型预测的损失比例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摩擦损失、扩散损失、圆盘摩擦损失、间隙损失、叶片负荷损失、再循环损失和无叶扩压器损失权重均大于10%,在性能预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这些损失被考虑在新损失模型的组成中。此外,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GA)对损失系数进行校正,以获得最终优化的损失模型。与实验数据相比,三种经典模型的绝热最大相对误差为7.22%,而优化损失模型计算的最大相对误差为1.22%,降低了6%。同样,与原始模型相比,总压比的最大相对误差也降低了。因此,当前优化的模型在趋势和精度方面都比经典损失模型提供了更可靠的性能预测。
  • PARK Jisu, KIM Jun-Hee, KANG Changwoo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GAO Hongyu, WANG Yutian, XU Renjie, XU Qingzo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燃气轮机轮缘封严泄漏流与主流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优化热管理系统、提升气动效率具有重要价值。高速旋转转子的实验测量难以实现,而采用预旋方法模拟旋转效应可为实验测量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旨在评估预旋方法对旋转效应模拟的有效性,通过开展7种旋流比工况的静止状态与旋转状态数值模拟,重点揭示预旋与旋转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预旋和旋转使轮缘封严泄漏流产生相对于叶片的周向速度,这会削弱端壁冷却效果(弱化效应);而预旋降低了逆压梯度,旋转则作用于通道涡产生科里奥利力,二者均可增强端壁冷却效果(强化效应)。在预旋工况下,弱化效应占据主导;而在旋转工况下,上述两种效应均未呈现显著的单一主导趋势。
  • 燃烧和反应
  • SUN Wei, CUI Yi, SONG Dawei, TONG Zongpeng, WU Huimin, WANG Zhaowen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波辅助点火可提高内燃机在稀薄条件下的点火稳定性,是一种前景广阔的点火方式。为了研究微波脉冲与点火等离子体电特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微波功率为 0~1000 W 的条件下,根据放电电压和电流曲线测量了微波辅助点火过程重的等离子体特性,同时分别讨论了微波脉冲对击穿和辉光放电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辉光放电阶段会出现微波诱导电压下降,其原因是自由电子的增加和额外的微波场出现。然而,这种电压下降在击穿阶段并不明显。此外,当自由电子数达到临界值时,电极间隙之间会出现闪耀的等离子体,电压下降趋于稳定,形成 “饱和电压曲线”。最后,还探讨了微波等离子体对点火核面积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效果随着等离子体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由于等离子体推进效应的距离限制,较早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增强效果比随后产生的等离子体更显著。
  • LU Yu, FANG Neng, LI Wei, GUO Shuai, WU Yujun, HU Yujie, REN Qiangqia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预热燃烧/气化技术实现了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和清洁利用,但该对技术产生的高温气固混合燃料的流动和反应特性的研究仍需要深入探索。鉴于火焰能够直观的反映燃料与氧化剂的射流、掺混以及反应过程,故本研究依托自主设计搭建的试验平台,探究了高温气固混合燃料的射流火焰特性。本研究聚焦于燃料的高温和气固混合特性,这显著区别于传统燃料。为此,首先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揭示了高温气固混合燃料相较于传统燃料在射流火焰特性上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高温气固复合燃料表现出比煤粉更高的反应性和更快的反应速率,因此在火焰形态、着火延迟、着火模式等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特性。此外,高温气固复合燃料的射流火焰形态与煤粉群燃烧火焰相仿,呈现出类似气体燃料火焰的连续云状结构,且火焰图像无明显着火延迟现象。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二次风当量比和一次风当量比下高温气固混合燃料射流火焰的几何参数、温度分布和振荡频率,以更深入了解操作参数对燃烧/气化过程的影响。
  • JIN Ming, LIU Zhannan, LU Yudi, GE Bing, ZANG Shusheng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多旋流干涉模式对自激振荡燃烧特性的作用机理,基于管型五喷嘴燃烧室开展实验和数值研究。多旋流干涉模式包括等旋流强度干涉和强弱旋流干涉。热声特性表明:通过增强中心喷嘴旋流强度,使旋流干涉模式从等旋流强度干涉转变为强弱旋流干涉,可显著削弱低当量比工况下的热声耦合效应,大幅降低振荡燃烧时的脉动压力幅值。瞬时火焰结构显示,多旋流火焰在低当量比工况下呈现混沌振荡特性;当量比大于0.71时出现明显的火焰相互干涉边界,火焰能够以规则结构呈现周期性振荡,但不同的旋流干涉模式会导致中心与外侧火焰呈现完全不同的相位振荡特性。时均火焰结构还表明,强弱旋流干涉会导致中心火焰和外围火焰的火焰张角增大、火焰长度减小,而火焰结构的变化对热声不稳定模态具有重要影响。燃料分级燃烧特性表明,强弱旋流干涉模式能够大幅拓宽主频为100 Hz的运行工况范围,且该振荡模态与其他模态的重叠工况范围显著增加,这意味着热声不稳定模态的调节更加灵活,有利于实现热声不稳定的被动抑制。